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

【华龙网】郑建:志愿者的职业化道路

媒体报道 巴渝公益 7年前 (2017-08-16) 4434次浏览 已收录 扫描二维码
文章目录[隐藏]
【摘要】 从郑建身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一个城市环保公益人士的成长脉络。上大学之初组织环保协会,做志愿者,郑建凭的是年轻人的热情和冲动;到后来选择公益作为毕生事业,则是基于理性认识和个人责任感使然。这样一个从有些盲目到主动选择,从个人到组织的过程,或者,可以在某种程度折射出当下环保行业的现状和趋势发展。

    从郑建身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一个城市环保公益人士的成长脉络。上大学之初组织环保协会,做志愿者,郑建凭的是年轻人的热情和冲动;到后来选择公益作为毕生事业,则是基于理性认识和个人责任感使然。这样一个从有些盲目到主动选择,从个人到组织的过程,或者,可以在某种程度折射出当下环保行业的现状和趋势发展。

【华龙网】郑建:志愿者的职业化道路

    大学生的小事业

大学期间,如果没参加个把协会,没搞个把活动,几年大学似乎就白念了。而大学生参加社团最积极的时段,是大一大二。郑建的大学生涯完全符合这个逻辑,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些社团活动,会对自己的人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2000 年郑建考上长安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和同乡凑在一起“想做点有意义的事”。几个人一议,决定做一个环保方面的协会—长安大学资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协会。

名号很大,其实就是在校园里做一些环保纪念日宣传活动、环保读书会、观影会、讲座和一些小型调查。

大一新生的热情高涨,几个人马不停蹄地,一学期下来也做了二三十个活动。随后,郑建又在学院组织了绿岛环境志愿者协会,活动更加密集。2001 年,郑建到北京参加了一个国际环保论坛,第一次有机会站在更远更高的地方看自己的小小事业,他忽然意识到外面的世界很大,还有很多事情可做。2003 年,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环保志愿者组织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环保交流论坛—中国大学生环境组织合作论坛。直到今天,郑建的志愿者团队里仍有 80% 是大学生。而大学时代的志愿者经历,对他们的未来产生何种影响更无法估量,当初和郑建一起参加西安首届大学生交流论坛的那批人,至今有六成从事公益事业,八成未放弃志愿者活动。

    因环保而相聚

2004 年,郑建大学毕业了。他没有去求职,而是参加了“西部计划”。郑建被派到了咸阳,拿着每月 600 元的生活补贴,却也没觉得辛苦。反倒是和志愿者们的交流,让他意识到线下志愿者的交流要常态化,必须有一个固定的网络场所,于是,郑建和几个环保志愿者骨干合计,建设一个志愿者网络交流平台。空间是朋友免费提供的,域名一个几十元,一人购买一个,“济溪环境交流网络”于当年 12 月上线了。

有两年时间,济溪就是一个纯粹的虚拟交流平台,十几个志愿者按版块各自分工,全是业余时间义务来做,运用 I C T 技术逐步搭建起包含门户、论坛、百科、地图、S N S 和邮件系统的一体化青年环境交流平台来推动青年参与环保,并建立了调查、活动报名、在线大讲堂、社团诊所、《自然认知》杂志等在线项目来提升活跃度。

几年后,济溪上面汇聚的志愿者越来越多,知识百科和地图储备超过上万条环保公益组织信息,累积近 10 万人注册,200 多家全国各地环保组织进驻开设官方组织或项目交流版面,成为国内青年环保志愿者关注参与环保的最大最活跃的互联网社区。作为济溪的创始人之一,2008 年郑   建回重庆时把济溪也带到了重庆,和新创的重庆青年环境交流中心合二为一,一个负责全国交流,一个负责本土活动。

如今,说起济溪的发展,郑建感慨良多:“这个网络平台让各地的环保组织、环保志愿者能够交流、学习,我个人也从中得到很多。”

    职业公益人

从 2000 年做志愿者开始,随着对环保,对 N G O,对志愿者生态的了解越来越深入,郑建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极其有限,而公益组织能够聚合人力和资源,能够起到志愿者不能比拟的作用。“事实上,很多发达国家的公益事业都职业化、专业化了,这种完备的体系能够更高效地完成公益事业的效能。”也正是这些认识,让他逐渐确立了未来的职业方向。

这一年,郑建组建了重庆青年环境交流中心。他知道专业化不是自己的特长,但这么多年的志愿者工作,他知道环保公益的软肋在哪。他能做的,就是对公众宣传环保理念、改变认知,例如很多环保问题并非缺少设备设施,而是使用不当;比如扬尘、噪声污染,很多是可以解决的,公众却几乎不了解;比如垃圾分类,一些人有意识萌芽,但没有形成习惯……成立几年来,中心联合重庆建筑节能协会将“地球一小时”活动引进到重庆;做过“低碳重庆”的宣传,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开展低碳重庆建设的建议;做过“重庆市大学生生物多样性行为意识调查”;做过重庆主城区 p m2.5 监测数据分析报告……各种社区宣传活动、植树活动更是不计其数。整整 5 年,做的事不少,但专职人员很少,最多时 5 人,最少时仅他一人。2013 年底,重庆青年环境交流中心更名为巴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并正式在民政局注册,成为“合法”的公益组织。

“合法”是否意味着更大的空间、郑建并不乐观:“该交的税、费一样不少,注册后,机构增加的运营成本成倍上升;同时,社会对公益机构往往存在道德绑架,认为公益机构开展服务不该收费。然而职业化的公益人也需要生存,只有当公益组织有适当的盈余才能保证公益组织良性发展。”他认为,公益组织和商业组织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是利润最大化,而前者是社会效益最大化,这决定了它的运作资金里,天然缺少利润。巴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这两年能够持续运转,靠的是项目一个接一个,互相支撑、互相交叉。

除了忙碌,那些不被计划在成本之内的周末、节假日加班则是家常便饭。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郑建依然孑然一身。只不过,这条路是自己选的,他没打算放弃。


重庆市渝中区巴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业用途及传统媒体。
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华龙网】郑建:志愿者的职业化道路
喜欢 (5)
[office@cqnpo.org]
分享 (0)
巴渝公益
关于作者:
重庆市渝中区巴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简称“巴渝公益”或“巴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是在原重庆青年环境交流中心基础上于2013年12月9日正式在渝中区民政局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