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中国环境报】垃圾分类科普宣传材料错漏百出 “来真的”岂能“不较真”?

媒体报道 巴渝公益 来源:中国环境报 5年前 (2019-11-13) 3526次浏览 已收录 扫描二维码

垃圾分类科普宣传材料错漏百出

“来真的”岂能“不较真”?

 

◆建言

近年来,生活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作为关注生活垃圾分类的生态环保志愿者,我每到一个地方都会习惯去看看垃圾桶是怎么设置的,垃圾分类宣传是怎么做的。前段时间,我造访一座颁布了《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的城市。那里的生活垃圾标准分法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对应的回收桶颜色分别是蓝色、红色、绿色和灰色。但在那儿的一些机关单位、社区、村社、学校等已经开始垃圾分类试点的区域,我却发现实际做法与《管理办法》不符的现象。

比如,某县城管局推出的一本宣传手册中,竟然出现了 3 种分类标准:封底内容与全市统一标准相同;封面则把“易腐垃圾”写成“厨余垃圾”,把灰色的其他垃圾回收桶颜色错标成黄色;内页中,分类名称虽正确,但其他垃圾回收桶的颜色还是错了。

在当地一个垃圾分类示范街道办事处的办公楼墙上,大屏滚动播放着垃圾分类公益广告,但其内容张冠李戴,把上海市的分类标准(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当作本市的。办公楼外放置的垃圾桶,分类方法和颜色倒是对的,可又画蛇添足地在桶盖上贴上了标识,结果分类名称、图标、颜色和分类方法都出现了错误。当地某村“垃圾分类示范家庭”门口所摆放的垃圾桶、某示范街道开辟的环境教育基地壁画科普中,也都出现了名称错误、对应颜色错误等情况。

就连当地一份发行量较大的报纸上,也把生活垃圾所分的 4 个类别写错了 3 个。一所市级重点小学校园内的垃圾分类卡通造型、海报栏等宣传物料,分类方法也有误。

各渠道宣传内容毫无章法,这也就难怪学校垃圾分类主题板报区张贴的学生作品,对分类方法的描绘五花八门了。试想,若是这里的小学期末考试,结合社会热点出了一道考试题问:本市推广的垃圾分类回收标准分为哪几类?我估计,上海、深圳、北京、武汉、重庆、成都等各地的标准都会出现在答案中。考题答错了,孩子们还会纳闷:学校是这样教的、社区是这样分的、媒体是这样宣传的……这会不会让负责垃圾分类工作的相关人士无地自容?

虽然《管理办法》提到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但是在一个统一了分类标准的城市出现以上现象,这个“锅”可不能甩给“因地制宜”。

基层干部不妨自省:自己足够重视吗——是否将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和落地作为应付检查的一项工作?工作人员不妨反思:自己足够注重学习吗——对垃圾分类的相关规定尚且一知半解,能对广告公司的设计制作进行质量把关吗?广告公司也不妨自问:我的专业精神呢——只是在网上下载垃圾分类的素材而不加以甄别,就能搞设计交差吗?

当前我国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是“来真的”,可如果基层工作人员不当真、不认真、不较真,层层应付,环环失守,只管行动不讲质量,就会闹出宣传物料这样的笑话。

为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各地各级政府出台的相关实施方案等文件提出了不少的措施,还将垃圾分类效果纳入了考核。但我们也发现,一些基层组织在工作检查、督促中,存在“选择性失明”,即多检查调研那些干得相对好一点的、可以看的地方。

我建议,除了体制内的常规考核、监督外,还要建立第三方的社会监督机制,发挥社会组织在环境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志愿者作为“监督员”“巡视员”,通过明察暗访,去发现、调研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将其作为社情民意,供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试点城市政府部门则要为公众参与提供更多渠道,比如特聘部分社会人士作为“社会监督员”参与监督,或委托环保社会组织承接第三方社会监督服务等,让垃圾分类工作成为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的优秀实践案例。


重庆市渝中区巴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业用途及传统媒体。
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链接:【中国环境报】垃圾分类科普宣传材料错漏百出 “来真的”岂能“不较真”?
喜欢 (2)
[office@cqnpo.org]
分享 (0)
巴渝公益
关于作者:
重庆市渝中区巴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简称“巴渝公益”或“巴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是在原重庆青年环境交流中心基础上于2013年12月9日正式在渝中区民政局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